海港区科协多措并举推动科普工作向纵深开展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15-01-27 | 点击量:206次近年来,海港区科协坚持以增强科普服务能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通过完善设施强基础,创新突破求发展,努力构建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格局等举措,在科普阵地多元化、科普组织网络化、科普活动特色化、科普手段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
科普阵地多元化。一是积极推进基层科普活动站规范化建设,指导各镇、街和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建立了科普活动站,做到了场地、标识、制度、师资、活动、档案“六落实”。组建了科普专家服务团,定期到基层活动站举办讲座、培训活动,居民不出社区就可倾听到专家们的科普讲座。二是全面加强科普惠农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科学统筹、因地制宜、立足科普、服务农民的原则,逐步构建起以区科普惠农服务中心为龙头,各镇、园区科普惠农服务站为骨干,各优秀农技协和科普示范基地的专业化科普惠农服务站为依托,各村级科普惠农服务站为主体的科普惠农服务网络体系,有场所、有标牌、有人员、有能力、有规划、有制度的各类惠农服务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及时、周到、长期、有效的科普服务,活动中涌现出了获国家、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向华果树服务部、华永养殖场、宝润生态园科普示范基地和张志民、苏忠涛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切实做到了把科普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广大农民的家门口。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社区科普益民”、“科普惠农”项目资金为保障,超前谋划,科学布局,着力打造了10多家特色科普场馆,主要有燕海里社区海洋科普馆、文博城社区抗震减灾科普馆、河涧里社区环保科普馆、桥东里社区和西向河寨村等一批“小小社区科普馆”。近年来,新建了东华里科普园、天洋新城社区科普画廊、桥东里社区科普画廊、西白塔岭新村科普宣传栏、西向河寨村电子科普宣传栏及环绕式科普文化墙,改造提升了燕海里社区科普画廊、崔庄村科普宣传栏,全区城乡基本实现了科普画廊(宣传栏)全覆盖。为切实发挥好这些传统科普阵地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定期更换宣传内容,确实做到了设施完好、内容常新。在开展创建省级社区青少年科普活动示范室工作中,硬件设施齐全、特色活动丰富的燕海里社区青少年科普活动室,在2013年成为全市唯一一家省级青少年科普活动示范室,文博城社区被列为2014年第二批创建单位。2014年8月28日,省科协有关领导、部分中国科协特聘专家,及参加全省社区青少年科普活动示范室建设经验交流会代表,专程到这两个社区学习考察,并现场观摩了文博城社区青少年趣味科普活动,对两个社区的相关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科普组织网络化。全区现有镇、街道科协15个、企业科协4个、专业学会(协会)15个,各类科普活动小组16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区科协为龙头,镇(街道)、园区科协为主体,以学会、协会和农技协为骨干,以村、社区科普活动小组为基础的科普组织网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普组织网络,为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为大力培训基层科普人才,2014年初,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举办了全区科普创新人才培训班,各镇街、园区及部分重点村、社区的科普工作主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培训,系统学习了科普基础理论、科普活动创新技巧及云科普平台应用等知识,有效提高了基层科普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基层优秀科普工作者参加省市专题培训活动,大力开展横向交流,培树了一大批热心科普事业、会做科普工作的先进典型,带动了全区科普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科普活动特色化。坚持以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目标,大胆创新科普形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使科普更亲民、接地气,更具吸引力。一是遵循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工作机制,先后与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廉政办、机关工委等多个单位联合,面向机关开展了“反对四风,从心开始”、“网络安全与管理知识培训”、“学会倾听与诉说,提升沟通协调能力”等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提高机关干部和公务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能的专题科普讲座10多场次,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二是整合驻区高校、科研单位、各级学会科普人才资源和区科协多媒体设施、3D磁易贴科普展牌等科普资源,组建流动科普驿站,深入到农村和社区与广大群众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科普交流活动。累计组织流动驿站进社区活动15次,受益群众近千人次。三是以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为平台,在北环路街道文博城社区组织全民科素成员单位25家,开展了广场科普、现场咨询、义诊、3D科普图片展、青少年趣味科普活动、室内科普馆开放日和科普文艺演出等7大主题活动,活动中展出各类展牌展板200多块,发放科普图书、资料5000多本(份),现场咨询200多人次,义诊180多人次。四是组织科素重点人群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科普日期间组织开展的“如何做好基层科普工作征文、科普微视频创作大赛、云科普私有云空间展示大赛、科普典型开放周、科普日全民网络科普大冲关”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吸引了高校及中小学师生、公务员、企业职工、社区工作者、辖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建言献策,有效提高了科普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全国科技周、清明节、防震减灾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社区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普活动50多场次,制作展牌12套200多块,发放各类科普资料20000多份,其中图书3000余册,受益群众5000多人次。
科普手段信息化。以建设云科普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区科协网站为龙头,云科普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微博等新媒体科普为补充的科普信息化网络体系,科普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全力推进云科普示范区建设,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市科普信息化建设大局,全力支持云科普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体系建设,相继举办了云科普应用培训班、私有云空间创作评比等集中推广活动,并较好地承办了全市云科普开通体验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先行先试任务。全区累计投入40多万元,安装触控云屏25个,培训基层骨干60多名,创建私有云空间31个。目前,已有两个社区的私有云空间人气指数超过万人次,广大群众对云科普的接受度、满意度稳步提高,云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应用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多次圆满完成省市领导和兄弟县市科协学习考察接待任务。二是不断完善提高区科协网站影响力,聘请专业人士,对既有科协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调整页面设置,丰富网站内容,突出科普特色,增添了最新科普信息抓取功能,使科协网站的信息量更大,广大群众使用更便捷,对基层单位的服务带动能力更强。三是积极探索新媒体科普形式,年初,在全市首家开办了“港城科普”微博,并明确专人负责更新维护,截至目前,累计发布各类科普信息68条,粉丝人数达到329人。(海港区科协李观牛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