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之家

名家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科技工作者之家 >名家风采

为新材料而痴狂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13-08-20 | 点击量:482次

翻开齐西伟的档案,有这样一些非同寻常的记载:1974年出生,蒙古族,2004年清华大学材料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资源与材料学院书记、院长、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特种陶瓷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秦皇岛市博士专家联谊会自然科学一分会副会长,秦皇岛市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和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得国家及部委级成果奖3项;先后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秦皇岛市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05年获河北省科协“首届河北省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优秀选手并被秦皇岛市科协授予科普工作特别贡献奖,市青年科技奖、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获得者、2012年荣获河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提名奖……

透过这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人们不难看出一名青年学者的不懈追求。

给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齐西伟出生在新疆乌苏县,虽家境困难,在学习方面,他自幼便萌生了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想法。他也真是“争气”,1993年,他被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录取,1997年顺利考取本校研究生;凭借踏实的学习作风和执著坚韧的学习毅力,2000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踏入清华大学的校门,四年后获工学博士学位。

“新材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涉及面很广,挺有意思的。”齐西伟对所学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读硕士期间,他针对辽宁地区拥有大量含硼铁精矿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含硼铁精矿强化烧结过程,不但提高了烧结矿的强度,使得烧结矿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有效地利用了硼矿企业的废弃物含硼铁精矿。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含硼铁精矿强化烧结过程的机理,并将该研究结果应用于指导钢铁企业的生产,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齐西伟对于新材料技术的痴迷,源于实践中的摸索。在清华的每一天,他总是从教室到实验室,再从阅览室到食堂,日复一日地沉浸在学习和研究之中,用一种执着、沉醉、朴素的情感,领悟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字校训。期间,他参加了周济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新一代高性能低温烧结片式电感器材料”的研究,研究成果中的低温烧结高磁导率NiCuZn铁氧体材料、低温烧结高频平面六角结构铁氧体材料通过了科技部的成果鉴定,被鉴定专家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被认为“标志着我国新生片式电感器产业步入自主发展阶段”;他参加的“十五”863(一期)“新型片式电感元件的关键材料与工艺研究(2001AA325020)”,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相关专家的验收,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深圳市科技奖二等奖1项。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发展出了五大类材料和四类元件,均投入生产,初步形成了我国在片式电感器高端产品关键材料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形成了数千万元的年生产规模,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让青春在“材料”舞台上绽放

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齐西伟认识到,明确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懈努力,人生才能见彩虹。结合自己的所学专长和兴趣,他选择了功能陶瓷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寻找施展自己抱负平台和沃土过程中,齐西伟选择了河北,选择了秦皇岛。

2004年,齐西伟作为具有工科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引进,从此踏上秦皇岛这片热土。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2006年,学校为他搭建了一个更大的平台——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这成为他实现梦想和人生价值的舞台。

为此,他付出了很多。一年365天,他不知疲倦,对新材料的研究到了痴迷的程度,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每天晚上12点以后才回家休息。为了了解各种新材料的特性和国处对新材料的开发进程,他拼命阅读国内外科技文献。甚至有一次,他扔下妻子一人在北京照顾刚刚做完手术的儿子,赶回学校继续自己的课题研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坦白地说,我就是在齐西伟的感召下从清华大学来到河北,来到秦皇岛的。”罗绍华教授如是说。现在,39岁的他已经是功能材料专业的主任,像他这样陆续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来到秦皇岛,加盟齐西伟的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已经有8人。

在他的努力下,当初只有一个专业7名教师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逐步发展成如今的7个专业70名教师的学院。期间,每个研发课题和项目的确立,每个人才的引进和汇聚,每项科研成果的推出和应用,以及一批批学子走向社会、走向施展才华的岗位,无不凝结着他的智慧和汗水。如今,齐西伟和他的研发、教学团队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和教育界的认可和重视,目前已成功引进博士36名,均毕业于国内知名重点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其中2人晋升为教授,6人晋升为副教授,1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目前,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日趋合理,专业教师博士化率100%。201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与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强强联合,正式升级为资源与材料学院,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到达1100人,已经成为河北省高校中培养新材料学科后备研究和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新材料研发的核心机构之一。

誓做新材料的领跑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近20年对专业的不懈追求,对新材料的持久探索,齐西伟取得诸多成绩已成为必然。他在承担教学任务、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和学院建设的同时,领导参与和独立研发的科研成果为省和国家在新材料研究、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许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实际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他作为研究骨干参加了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曾参加的973项目“集成信息功能陶瓷系统的基础问题”顺利结题,已在本领域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加的成果项目“新一代片式电感性元件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高性能低温烧结软磁铁氧体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主持的《材料概论—钢铁冶炼》荣获河北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一等奖和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二等奖;主持的《奇妙的材料世界—钢铁冶炼的过程》获河北冶金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并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参与和主持的教改项目,多次荣获东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现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6篇,其中有49篇被SCI检索,51篇被 EI检索(存在交叉检索),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和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18篇被SCI检索,21篇被 EI检索。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他引289次,其中SCI他引148次,单篇影响因子最高为8.508,单篇文章目前最高被SCI他引40次。

齐西伟并未因取得的成功停下前行的脚步。“一切才刚刚开始。”这个眼神里透着冷静和坚毅的年轻学者,思维已经跳过了渤海湾,穿越了太平洋,心里有了更为远大的目标。他坚信,依靠自己和团队的智慧和坚韧,一定能研发出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材料,用“中国创造”征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