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之家

名家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科技工作者之家 >名家风采

一路追求一路歌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13-08-20 | 点击量:1140次

张建勋与“路”有着难舍的情结。

学校毕业后他选择了与路为伴。

屈指算来,现为市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的张建勋,从事公路建设的管理、监督工作已经整整17个年头。17年来,他带领他的同事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建设完成了滨海大道、山东堡立交桥、龙源大道、承秦出海公路、沿海公路……17条、273公里长的优质道路工程,用汗水和追求唱响了一首青春与奉献之歌……

热爱,为他注入了勇于拼搏的激情

张建勋热爱着这份工作。

公路建设投资大、路线长、涉及面广,要求工程管理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都很强。为了挑好重担,自从1995年担任建设项目管理负责人以来,张建勋每一年在工地的时间超过10个月。

骄人的成绩背后是辛苦的付出,筑路人付出的艰辛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来形容。2007年底,正是全市迎接奥运的关键时刻,张建勋勇挑重担,接下了沿海公路的建设任务。为了及时服务奥运,21公里长的道路要在7个月内完成。24小时开工,冬季不间断施工。在大负荷的工作强度下,张建勋还要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其实劳累在当时已算不了什么,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把这项工程干好,用实际行动做好奥运服务工作。”当时的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压力面前,他选择了逆风而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张建勋克服重重困难,舍小家,顾大家,每天奔波在施工一线。为了确保工程按期完工,他与工人们同甘共苦,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哪里有技术难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和大家一起解决。

就是凭着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和这股子迎难而上的精神,多年来,张建勋负责的道路工程均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其中2项获得省交通厅优秀在建项目、1项获得优秀竣工项目,2008年完成的沿海公路北戴河至昌黄线段工程同时获得了全省公路工程管理联查和工程质量联查第一名。

执着,坚定了他敢于创新的理念

在张建勋的头脑中,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公路建设水平这根弦始终不曾放松。

秦皇岛地区干线公路多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多年来一直采用传统的人工施工工艺,施工速度和质量受到很大限制。1997年,张建勋在西环线改建工程中,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多项技术攻关,解决了新型模板支模、减水剂的掺量等难题。与此相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摊铺整平机推广应用》课题获得省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市交通局率先引进德国Wirtgen公司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摊铺机。滑模摊铺技术是一项国际先进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但当时国内在其应用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施工中,最大的难题是要找出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张建勋与施工人员借鉴有限的技术资料,认真研究施工工艺,反复调整配合比,经过大量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并积累了宝贵的施工经验。后来,我市多项工程中应用滑模施工技术,如抚昌黄工程、山海关外环线、102国道改线工程均被评为省厅优质工程。

2004年102国道西段大修工程中,为环保和节约资源,他与同事们大胆探索,提出采用“旧沥青路面现场冷再生技术”,有效利用旧路的面层和基层,不仅大大缩短了工期,而且全线减少旧路面结构挖除费用122万元,减少弃料、取土占地176亩。此项技术在后来秦皇岛市的公路大修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2000年,为解决梯子岭隧道冻害问题,张建勋多次冒着严寒酷暑带领工人进行现场测试,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在此基础上,广泛听取专家、施工人员的意见,制定了采用硬质聚氨酯泡沫板对隧道进行隔温处理的冻害治理方案,彻底解决了梯子岭隧道渗漏和冻害问题,仅此一项就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460万元。《寒冷地区隧道冻害防治技术研究》课题成果为高寒、高海拨地区隧道冻害的防治提供宝贵的经验,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孙钧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的高度评价,成果已在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风火山隧道和川藏公路雀儿山隧道等工程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技术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中国公路学会、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责任,给了他不懈追求的动力

强烈的责任心体现在工作中。

张建勋始终不曾停下追求的脚步。为了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和效率,他大胆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先后完成《寒冷地区隧道冻害防治技术研究》、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摊铺技术应用、引进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技术、开发《公路建设管理系统》、《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研究》、《沿海地区混凝土道路结构物典型病害调查及处治措施的研究》、《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早期塑性裂缝实验研究》等科研课题8项,获得国家专利1项,省部级科技奖项3项,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优秀发明奖12项,2篇论文入选《国际隧道研讨会暨公路建设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公路建设技术的提高。

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1994年-1995年在设计所工作期间,他主动向领导请缨,提出应用Auto Lisp语言开发小桥涵设计程序,并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全部编程工作,实现了应用Auto CAD进行小桥涵设计,从而减小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也使出图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996年—1997年,根据管理工作需要,他主研开发了“公路建设管理系统”,在河北省率先建立了项目管理数据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该课题获得了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他还结合工程管理实际,主持编写了十余万字的《秦皇岛市公路新改建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实施细则》等7项管理制度,成为我市公路建设管理的重要文件。主持编写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作业指导书》和《桥梁冬季施工作业指导书》,对指导施工起到了重要作用。

监督着全市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公路工程质量,张建勋深深懂得肩上的责任。为此他严谨做事,严格管理,时刻以自己的行动为周围的人做出榜样。

张建勋因此收获了一连串不平凡的业绩——兼任交通运输部勘察设计评标专家、河北省评标专家、市公路学会公路工程分会主任;荣获了河北省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公路建设管理先进个人、职工创新能手、秦皇岛市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第七届秦皇岛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市创建花园城市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文明标兵、5次获得市局嘉奖、连续多年的市交通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成绩面前,张建勋显得十分淡定,因为他更多的是注重公路的发展、工程的质量。正如他所言,干一项工程,就要树一方口碑、创一块牌子,留下一条闪光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