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科技工作者之家

为了大地的丰收

作者:admin | 更新时间:2013-08-20 | 点击量:1362次

 

董立新,1968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植保技术推广、病虫草鼠害的测报防治、植物检疫及农药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现任秦皇岛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河北省植保技术推广协会常务理事、农药应用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植物保护学会理事、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昆虫学会理事。

二十年来,他情系“三农”、心系“三农”,以“研究推广植保新技术,帮助农民防病治虫,保障农业丰产丰收”为已任,抱着为父老乡亲服务的坚定信念和对事业不懈追求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植保植检工作中。他常年奔波在乡野山村、田间地头,为全市的农业生产“把脉开方”、为广大农民朋友“答疑解惑”。

潜心农业 准确测报

董立新同志对农业和植保工作怀有一颗炽热的心,在植物保护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多年来,他以一颗“爱事业不畏艰苦,干事业无私奉献”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炎夏酷暑,他都坚持深入到田间地头搞调查,蹲下身来查病虫,每年几十次深入生产第一线,实地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摸清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掌握发生动态,充分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带领团队分析会商,科学准确地预报病虫害发生趋势,几年来,植保部门每年都发放病虫情报50多期,模式电报10多期,周报30多期,开展病虫电视预报20多期,农业病虫害短期测报准确率达95%以上,病虫总损失控制在5%以下,单个病虫造成的损失控制在1%以下,圆满完成了全年农作物病虫测报及防治工作任务。2010年7月,他到抚宁县留守营镇调查水稻病虫害时,发现个别稻秧叶片有褐色斑点,仔细调查,发现稻飞虱若虫,并且虫口密度比较大,他立即召集当地植保技术人员进行分析会商,预测今年水稻稻飞虱大发生,同时提出了科学的防治技术方案,及时发出病虫情报指导农民及早防治,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农民遭受损失,为保障农业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经常深入农村开展植保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示范推广植保新技术,经常深入农民家中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科学有效地防治病虫害,解答基层植保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际问题,深受广大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喜爱和好评。2010年9月,他到卢龙县鲍子沟村调研时了解到农民急需葡萄病虫害防治技术,他将此事谨记在心,时刻不忘。12月,他便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来到鲍子沟村,利用农民冬闲季节组织开展了葡萄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并发放技术光盘200多张,技术资料200多份,受到当地农民好评。

情系农民 排忧解难

为了解决花生田除草成本高、农民除草效果不理想的问题,2005年,董立新主持实施了秦皇岛地区《花生田化学除草新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积极引导农民合理用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除草剂,规范除草技术,全市年均推广面积20万亩,平均亩增产38.38公斤,按每公斤3元,年均新增产值2302.8万元,农民称赞这一技术既经济、又省时省力。全市小麦常年播种面积20万亩左右,为做“一喷三防”工作,他带领植保技术人员制定了一整套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在防治关键期加班加点认真督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了2011年我市夏粮丰收。2011年6月份,他得知山海关唐子寨村部分农户玉米出现问题,农民心急如焚时,他立即放下手头工作,马不停蹄,以最短的时间赶到田间,当时,地里十来个农民正不知所措地看着自家的庄稼,焦虑的心情可想而知,村支书也到了现场安慰村民,他到后二活没说,直接进地开展调查,最后确认为玉米蓟马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指导农民进行防治,避免了农民遭受损失,当地农户悬着的心落了地。不懈的努力,得到的是农业丰收的回报,2010年我市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面积1253.29万亩次,防治1529.41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55286.91吨,实际损失52259.54吨。

开拓创新 科学防控

在多年的工作中,董立新始终坚持以检疫把关,把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新理念,扎实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切实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他指导县区成立了各种不同组织形式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实现了开方、卖药、防治一条龙,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防治效果;2010年他组织开展了种子市场检疫大检查工作,带领植保技术人员认真核查种子经营户的产地检疫证明编号和产地县及其他植保植检机构签发的《植物检疫证书》是否齐全,经营的品种、数量、产地等与检疫证书是否相符,当年共检查种子3.5万公斤,其中玉米种子1.3万公斤,水稻种子3万公斤,花生种子1.9万公斤,有效的防止了检疫性有害生物随种子调运传播扩散,保障了全市生产用种安全,保护了农民的利益。2002年至2005年,秦皇岛市农区鼠害猖獗,出血热发病率居高不下,给农业生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此,他高度重视,带领团队创新工作思路,主动与市爱卫办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对策,与市卫生部门合作,在全省首创灭鼠工作“五同”机制即“同组织、同培训、同方案、同实施、同检查”。同时以秦政[2004]181号文件下发了《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市灭鼠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在加强当前灭鼠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我市灭鼠工作新经验,新方法”。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出血热发病率以及鼠密度都有明显下降,鼠密度由原来的5%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以下,同时在秦皇岛市建立了灭鼠工作的长效机制,并在全省推广,此项工作受到农业部的表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创新,董立新取得了骄人的工作业绩:2002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2009年晋升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先后被评为秦皇岛市第七批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北省农业植保专家团成员。2009年、2010年,他先后荣获“秦皇岛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2008年两次被评为全国植保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人。同时也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推广成果:先后主持或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主持的项目获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0多篇,编著专业技术书籍3部。其中由他主持制定和实施的《秦皇岛市植保防灾减灾计划》,每年防治面积在600万亩次,农田鼠害20多万亩次,农田杂草150多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5000多万公斤。仅2010年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1529.41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55286.91吨;2000年主持制定了《秦皇岛市农药管理暂行办法》,为河北省市级出台的第一部关于农药管理、农药使用和无残毒蔬菜生产的政府规范性文件;主持制定和实施了全市“高毒农药替代”项目、“农作物绿色防控试验示范”项目和“农区灭鼠”项目,并组织引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100余种,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15个,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示范区,每年就为农民增收200多万元。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